他们家十亩地,因着林大熊和叶银红不在家,故此,所有男人女人们,包括梁青娥自己都要下地收麦。
林老虎想着老娘的年岁,神色就有些犹豫:“娘,要么你和俩丫头留家里做饭吧,要是累着热着了,也让咱们担心不是。”
梁青娥摆摆手:“我自己身子骨咋样,我自己知道,就这么定了,早点把麦子收进仓,才是最要紧的。”
眼见婆婆都要下地,秦兰花知道躲不过去,也就不再寻由头躲活找骂了。
只是,她看一眼抱着青草往牛棚走的林耀。
声音扬得高高:“娘,林耀今年都十三了,也能拿镰了,便是他干的慢些,也是一个劳力。”
林耀脚步一顿,赶在梁青娥开口前,赶忙道:“我肯定要下地收麦,三婶怕是不知道,这几年麦收秋收,我都是往木材铺的东家地里收麦做活,我会使镰。”
听到林耀不推拒干活,秦兰花的脸色总算好看一些。
梁青娥打量一眼林耀的身高和体格,想了一想,点点头。
这孩子自来家后,身子壮实不少,庄户人家的小子,十三岁也能当半个劳力使了。
左右她也跟着一块下地,多照看些,就是了。
大壮二壮三壮听见林耀要下地收麦,忙也跟着开口,要求下地割麦。
大壮朗声道:“圣人有言,人欲立于世,必先劳其筋骨,夫子说种麦如读书,唯有脚踏实地,付出汗水,才能浇灌出坚毅的品格,知道粮食的珍贵,感念家人的付出……
阿奶,让我们一起下地吧,庄稼田地是咱们活命的根本,若我们只识字,而握不了镰,岂不辜负了阿奶当初送咱们进学堂的初衷。”
梁青娥见大孙子开口就是这么一番大道理,细细想来,也很有几分触动。
她当初决定送孩子们去读书,最重要的,就是希望他们以后的路能更宽些,除了守着田地看天吃饭外,还能有旁的出路。
收麦虽苦,却能磨炼意志。
当汗水砸落土地,这些他们承受不住的辛苦,就是他们拔节向上,努力挣脱土地的力量。
黄夫子果然是个好夫子,收麦既能激发孩子们奋起读书。
又能避免孩子们来日养成四体不勤,眼高手低的毛病。
既大壮几个收麦百利而无一弊,梁青娥自然点头同意。
秦兰花却急了,大壮二壮也就罢了,她的三壮才九岁,哪里会割啥麦子,万一再割到手,耽误了读书可怎么好。
她刚一提出质疑。
梁青娥就看她一眼,淡淡道:“你要是想把三壮养的和林银海那样,就随你。”
三壮听到他会和林银海那样,立马摇头:“娘,我不要像林银海,我不要被人笑话。”
听到林银海的名字,秦兰花的脑子也冷静下来。
林银海是老林家二房的次子,是她男人名分上的二堂兄。
当初家里商量送大壮上学时,这孩子就不大愿意去,说是怕上学后变得像林银海一样,惹人嘲笑。
听说林银海小时候很机灵,就因为上了学堂,他娘王秀娟觉得儿子以后能当大官,家里地里的活都不让他干。
结果书没读成不说,偏还被亲娘王秀娟养出一副自命不凡的心性。
又自觉认识几个字,觉得做农活有辱他读书人的身份,现在连扫帚倒了都不扶。